擁有國內最多兒少安置家園的天主教善牧基金會,12/3舉辦記者會表示,安置需求不減,為能回應安置階段孩子的需求,善牧今年在台南新增2歲後嬰幼兒照顧,然而,安置家園普遍面臨特殊兒少照顧不易、專業服務人員照顧壓力大、人力招募不易、安置空間改善等挑戰,呼籲大眾支持「在園孩子資源整合照顧」、「照顧者身心培力」、「房舍老舊、空間改善計劃」及「離園後孩子的支持關懷」等中途之家照顧計劃,一同接住每一位有需要的孩子。
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自民國76年接辦第一個少女中途之家後,長期投入兒少安置照顧工作已超過37年,目前在全台有11間兒少安置家園、宿舍與住宅,建構出一條龍的兒少替代性照顧,包含緊急及短期安置、中長期安置、自立轉銜服務,以及離園後的關懷,協助0歲至18歲嬰幼兒、兒童及少女。針對結束安置需要自立生活的個案,則有自立宿舍及住宅提供模擬租屋形式的自立服務,協助自立少年穩定順利的轉銜到社區租屋生活,是目前國內做最多兒少安置的機構。
兒少來到安置原因很多,多數是因原生家庭的照顧不當,包含目睹暴力、身心虐待、家暴、性猥褻、性侵害、疏忽照顧等,正因孩子創傷議題複雜,經常伴隨情緒困擾、行為問題、特殊身心狀況等,照顧者需要面臨許多的挑戰。然而,國內在安置政策,安置順序是以親屬為優先,其次是與兒少有長期正向穩定依附關係的第三人,再來是登記合格的寄養家庭,最後才是安置家園(中途之家)。孩子有可能在親屬、寄養家庭無法承接下來到家園,其所面臨的轉換傷害,加上本身的照顧議題,家園反而要面對比以往更困難、更挑戰的照顧議題。
根據善牧內部統計,111年至112年間共安置264位兒少(含嬰兒及緊急安置),其中有40%的孩子來到善牧安置前至少轉換過1次安置處所,其中25%的孩子是第二次安置,另有15%的孩子至少安置三次或三次以上。由於孩子創傷議題複雜,照顧者會面臨許多挑戰,當照顧者無法承接住孩子,孩子被迫從親屬或是寄養家庭轉到安置機構時,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傷害,也容易對下一個照顧者產生不信任感。
善牧基金會舉例,如果孩子是第一次安置來家園,照顧者平均約1-2個月能與孩子建立關係,然而,當孩子歷過安置轉換,過去的傷痛加上轉換的創傷,照顧者至少要花半年以上的時間,才能讓孩子接納,相當不容易。此外,有過轉換安置的孩子,高比例有特殊照顧議題。
根據善牧統計,轉換過安置的孩子中有46%,將近快一半的人身心狀況至少有1種以上的醫師診斷證明,如憂鬱症傾向、過動症、智能障礙、思覺失調症傾向、創傷後症候群…等,且需要整合性的資源,如:醫療、復健、諮商等來協助,光是帶孩子復健、就醫,至少要有2倍以上的人力來照顧。
即便孩子沒有醫師診斷證明,轉換安置的孩子中有超過7成以上是需要媒合資源來協助的,如:身心科、諮商輔導、學校轉導或復健科等。對於需要24小時輪班工作的中途之家來說,已經很難找到願意輪班的人力,目前善牧中途之家皆處於人力不足的狀態,加上面對照顧複雜的服務使用者,也需要給予照顧人力專業上的培育與支持,才能讓服務工作持續走下去。
善牧基金會指出,當孩子多次轉換來到安置機構時,未來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無法返回原生家庭,需要學習自立生活。面對這一群無家可回的孩子,善牧認為,孩子離園後的持續關懷與維繫,對這群離園的孩子是相當重要的。當孩子未來在面對困難時,至少知道身邊有正向的大人能給予協助。
安置服務非常辛苦與不容易,邀請大家一同來支持「在園孩子資源整合照顧」、「照顧者身心培力」、「房舍老舊、空間改善」及「支持關懷離園孩子」。善牧中途之家照顧計劃:https://reurl.cc/xpEEZN。
引用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5%85%92%E5%B0%91%E5%AE%89%E7%BD%AE%E7%85%A7%E9%A1%A7%E4%B8%8D%E6%98%93%E
離婚證人
結婚證人
板橋遺囑見證人
法拍屋